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kaiyunli > 新闻动态 > 天坛琴之声民乐团:打破审美隔阂,让民乐回到大众中去_演出_贺铁庆_观众

新闻动态

天坛琴之声民乐团:打破审美隔阂,让民乐回到大众中去_演出_贺铁庆_观众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
6月15日,在天坛公园,一支穿着八路军军服的银发民乐团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演出。26名乐手轮番上阵,演奏了《游击队之歌》《沂蒙颂》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,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。这支“天坛琴之声民乐团”由退休老人、专业演奏家和业余爱好者共同组成,以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为主题,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。

这支乐团成立于2009年,从那时起,每逢周六,天坛公园的某个角落便会响起他们悠扬的民乐旋律。天坛琴之声打破了民乐“高高在上”的刻板印象,音乐与观众零距离互动。现场听众不仅随着节拍轻拍,还会在激昂时分轻声合唱,气氛温馨又热烈。

乐团成员现有28人,既有曾是兵团文工团主力的老艺术家,也有来自北京京剧院的演员,甚至还有曲艺名家的弟子。几乎人人都有与音乐结缘的故事。专业素养让他们配合默契,勇于即兴演奏。琵琶手曹杰坦言,大家常用“以演代练”——平时难以集中排练,演出前一天才通过微信群确定曲目,大家自行练习后直接登台。乐团无指挥,全靠二胡团长贺铁庆和曹杰的眼神交流控制节奏,且音准和节拍极少出错。即兴点歌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。

正因如此轻松而专业的氛围,乐团与观众的互动不断加强。网友称这里是“百姓的大舞台”,还有人笑言:“在音乐厅里我常打瞌睡,近距离听他们演出却激动不已。”

展开剩余58%

近年来,随着民乐形式多样化,天坛琴之声的观众构成悄然改变。贺铁庆透露,“以前多是中老年人,现在大学生、年轻父母带娃来看演出越来越多,甚至专家学者也常来打卡。”他们的网络视频点赞量也持续攀升,代际审美的融合正是乐团“破圈”的最好证明。

乐团“破圈”的秘诀在于对传统的创新演绎。求新求变已成为他们的演出理念,每次都力求给观众带来新鲜感。比如,军歌连奏是观众最爱,但每次贺铁庆都会从选曲和改编上下功夫。此次演出中,他们对《我的祖国》做了巧妙改编,调性从D调转到G调、再转到A调,最后回归D调,层次更加丰富。演出还融入了“大提琴 电贝斯”的中西合璧元素,虽然不是主角,但恰到好处地为音乐增添了风味,尤其受年轻观众喜爱。

最初,贺铁庆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们聚在一起“玩音乐”,不曾想这一玩便坚持了16年。作为团长,他每周六坚持组织活动。笛子手郭洪德甚至放弃和孙辈团聚的时间参加演出,琵琶手曹杰也为了彩排牺牲了艺术培训课时。团员之间虽偶有因专业问题争执,却总能在演奏中化解矛盾,情谊越发深厚。他们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,让音乐为晚年生活增添无限色彩。观众把乐团当作精神寄托,“盼着周六来听音乐”,团员们也把“不辜负观众”作为动力,形成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。

从晨曦初露到夕阳西沉,天坛的古老柏树默默见证着这支银发乐团的坚守。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弹奏岁月的旋律,用永不退色的热情抵抗流逝的时光,让民乐在市井烟火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在这里,年龄不是界限,专业不成障碍,唯有对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热爱,才能唱出生活的诗意。(光明网记者 刘子璐)

发布于:山东省